Alec苏小宝

天夏吴敌/沈青禾 for all

西夏行

虽然本次是跟团游,但在启程前往宁夏之前,多少做了一点攻略,银川有“塞上江南”的别称,背靠贺兰山,面对黄河,古称“兴庆府”,兴庆府的古称是由于西夏政权在此立国,而“宁夏”的来源,则是来自元世祖忽必烈的一句评语,原句我没有完全记得,一个四字词,很简短,取平定夏地,希望此地安宁之意。我们的团期一共5天,但实际上的跟团行程只有三天,第四天是“解散日”,而我们定了晚上回京的火车,因此可以有一日自由行。一番搜索后,最后一日的自由行便以参观西夏王陵遗址为主线展开。


 在出发之前,以及前几天的路上,根据攻略推荐,我在b站陆续看了央视关于西夏的一部纪录片,《神秘的西夏》。西夏这个国度,或者李元昊这个开国君主,对我来说都并不陌生,小时候,动画片大英雄狄青里讲的就是宋夏之间的战争,那是我对于“西夏”认知的启蒙。再后来,中国通史中,有关西夏的介绍并不多,再次了解到这个概念,就要说到去年刚出了第二部的《大宋少年志》了,里面的丁二在第二部摇身一变,从西夏探子变成西夏太子宁令哥,而他的父亲便是李元昊。


这版纪录片相对详实的介绍了党项民族的起源、发展、兴盛和衰落。小时候我心里有过疑问,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怎么也姓李呢?原来党项人的祖先世代为唐帝国镇守西部边陲,因为唐僖宗年间解救长安有功,而获赐国姓“李”。而元昊,在这部纪录片中,不再是宋史或是宋人视角下的番邦/敌人,而是一个企图为自己的民族谋求生存,开拓自己的文明,立业安邦的雄主。从1032年到1038年,他迁都并修建兴庆府,发布剃发令(这一点,仍有可议之处),最重要的,是创建了本民族的文字——西夏文。他的后人通过传播佛教的方式,让这种繁杂的文字得以在普通老百姓之间流传,而夏文化,这一未被修史、消失了八百多年的文明,之所以能够重建天日,也都源自于一块刻着汉文、西夏文的石碑,被著名清代学者张澍发现。当我走进宁夏博物馆,一面墙上都是汉夏对应的文字,那些和汉字一样方正,却又比汉文字复杂很多的文字,当他们同时出现在后代发行的钱币上、出现在绢书、律法、经文、石碑上的时候,这种文明的活力,生生不息,让人为之震撼。西夏人掌握熟练的印刷与雕版刻字技术,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汉字为基础创建了表义、表音的文字,选用佛经这种宗教的方式传播,无不彰显着这个民族的智慧。而不得不提的是,西夏王陵博物馆,我目前所游览过的第二座在遗址之上建设的博物馆,让人仿佛置身当年那个烧窑的窑洞,所复刻的榆林石窟壁画也同样精美,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更是丰富,包括以西夏文为主体的象棋,以太阳图腾(贺兰山岩画的重要图腾)为图案的冰箱贴、草编包。而每到一处就喜欢买个冰箱贴的我,也毫不意外的购入了西夏文残碑形状的冰箱贴。


 西夏王陵的整体参观顺序,是先看博物馆,再乘观光车前往王陵。博物馆一共6个展厅,从源头、经济、社会、文化、宗教、王陵出土文物多个方面对西夏进行细致的介绍。辅以纪录片,我们知道西夏前期曾是受制于外戚专政的政权,在大女性光环的加持下,西夏人拥有女性军队,得以对西夏人口数量较少进行有力补充,其战斗力不弱于男性士兵。此外,西夏的制盐业、酿酒业都十分发达,宋夏和平期间,两国贸易往来十分频繁。参观完6个展厅,穿过文创馆,就来到了乘坐观光车的起点。我们遗憾的得知由于3号陵(据说是元昊陵)正在启动申遗工作,因此不再对外开放,最终,我们乘车,一路饱览远端如水墨画一般层次交叠的贺兰山脉,在一片沙土瓦砾的颠簸中,逐步望见黑色石碑“西夏陵”,最后,我们抵达1号和2号陵。根据展厅6号所复原的沙盘模型来看,实地王陵除了碑塔屹立不倒,其余地面建筑如碑亭、神兽等均已失佚。然而这一座座高达十余米的土丘一样的碑塔,仍给我带来无尽的震撼。千年时光里,文明早已失落,人迹俱化尘埃,唯有这些不辨来历的土丘和残垣,执着耸立在这片黄土,任风霜战火侵蚀而不倒。千年后踏上这片土地试图近观其貌的我们,不足以窥见历史的一角,唯叹旷野,天地苍茫。






我们在旅途第四日下午获得了约一个小时的银川自由活动时间,因此,火速前往宁夏博物馆,观摩了镇馆之宝:鎏金铜牛、鸱吻以及回首卧羊的坐像,并速览了贺兰山部分岩画。良好的错峰体验中,银川老城区的街道和平时一样热闹,的士都是本地人,向我们推荐了怀远夜市(但距离住处有二十多公里,最终未能前往)、枸杞和八宝茶的批发市场,以及郊区的西部影视城、可以看日落的览山公园等等。在第五日自由行的那天,多亏本地司机,让我们原本返程导航计划一小时的路程,缩短至半个小时。本地司机对于交通规则不是特别在意,在狭长的过道上,超车是家常便饭,司机对于路况非常熟悉,不按导航也能另辟蹊径,实在让我们拥有了极佳的游客体验。    

评论

热度(3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